教育部专家组进校评估、考察的主要方式
(一)、参观
1、参观的目的是在短时间内对学校的育人环境、办学条件有一个宏观的了解和整体的印象。
2、集中参观的主要内容是学校的各类基础设施、公共基础课及主干专业基础课实验室、重点实验室、主要实习基地、图书馆、电教中心、多媒体教室、体育场馆等。要求尽量广泛、全面地了解学校各方面的情况。
3、专家组提出参观的内容要求之后,参观的组织、路线安排由学校负责。如果学校规模大或有多个校区时,参观也可以大组和小组交叉配合进行。专业实验室可以放在走访院、系时进行。
4、参观时各位专家除集中精力听讲外还要注意观察,提出问题。要做有心人,从观察中了解多种信息,为进一步走访和深了解情况打下基础。
5、除有计划的安排参观考察外,专家还可以随时随地的查看学生出早操、上晚自习、社团活动、看学生宿舍、食堂环境等。由观察得到的信息多为定性的或为零散的,需要与其他方面获得信息进行综合分析。
(二)、听课
1、听课的目的是了解课堂教学(包括试验教学)情况,对教师、学生、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风等教学第一线的实际状况有感性认识。
2、专家进校后需要听不同类型的课程。如: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试验课、学校的优秀课、精品课等。要听不同类型教师的课。如:老、中、青教师,教授、副教授、讲师等。也要实地了解前期调研过程中学生反映突出的教师和课程的授课情况。听课的范围要大一些。根据专家的学科情况,每位专家至少要听3—4节课。
3、专家听课要做听课记录,并认真填写课堂教学评估表。评价结果不向教师和学校公布,只作为专家组对学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估的一种背景材料。提倡专家在听课之前或之后与教师或学生进行交流。
(三)、座谈会
1、召开座谈会是专家有可能在短时间内获得比较多信息的方法之一。
2、召开座谈会要有明确的目的。可以针对需要了解的内容拟出专题,根据专题要求组织不同的人员参加,比如:学科专业建设、教学质量自我监控体系的运行、实践教学环节和实验室工作、教学经费及使用、对学校教学质量的评价等。也可以召集不同类型人员参加的座谈会,如:老年教师、中青年教师、实验室工作人员、教学管理干部、学校督导组(或评估办)、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前期调研过程中了解到的优秀教师、优秀学生等。
3、专家组要事先做好充分准备,写出座谈会的讨论提纲及与会人员名单。由学校落实各个座谈会的地点、时间、通知参会人员。座谈会一般安排在2小时之内,人数控制在6—15人之间。
4、由于座谈会是在特定条件下召开的,参加座谈会的人员会受主观条件和心理因素的影响。因此对座谈会上采集到的信息要与其他渠道获得的信息综合分析才能作出较全面的判断。
(四)、走访教学院(系、部)及相关部门
1、走访教学院(系、部)及相关部门是深入了解学校各教学单位的教学条件、师资水平、教学状态、质量监控以及学校办学指导思想、教学中心地位、政策制度执行情况等重要信息的有效方法。可以为多项评估条目提供第一线的背景材料。
2、专家组可以根据学校的教学院(系、部)和有关职能部门的分布情况预先做好分工,安排走访时间,确定参加接待的人员。也可以把走访和座谈会结合起来,最好预先写好访问座谈的提纲,由学校负责组织安排落实。从评估考察工作的实际需要和被评估学校各教学单位和职能部门的期望出发,专家组要尽可能对所有的教学基层单位(系、部级)和主要职能部门都安排专家走访。
3、每个单位走访时间一般在1—2小时之内,参加人员最好是单位的领导,必要时可请相关同志参加。走访时可补充参观部分教学基地设施、实验室或查看部分资料等。
4、有条件时要注意安排学校所在地区的用人部门的走访,预先做好计划安排,提出要了解的内容及参会的人员等,由学校联系后组织进行。
(五)、查阅资料
1、查阅资料在进校考察中是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之一。参评学校一般都会汇集整理出各方面的资料。如:各项指标的评估依据及其支撑材料和补充说明、各类教学文件会议记录、统计报表等。这些材料将有效地帮助专家了解学校的教学工作状况。
2、由于查阅资料工作量很大,可以先进行粗略浏览,然后根据专家的分工,按评估方案的要求逐项进行查阅。
3、在查阅资料过程中,如果遇到某些不太清楚的问题时,可以请学校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做进一步的解释,也可以请学校提供进一步的补充材料。
4、如果材料中的关键、重要数据或者对评估结论有影响的内容出现矛盾、存在疑问时,专家组一定要认真核对,并要通过其他教学手段查清、核实。
5、专家还可以根据需要临时调阅一些补充材料。如:学生的作业、试验报告、课程设计、教师的教学日历、讲稿等。
(六)、专家组进校后的考察内容和方法除以上提到的之外,各位专家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积极性,围绕指标体系的内涵要求,寻找各种机会与学生、教师、干部进行接触,由多方面、多角度了解情况。创造出更加有特色、有个性、有效的考察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