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关键能力

何为关键能力?

这一概念最初由德国著名职业教育学家梅腾斯提到,指在现代社会中,对于每个人的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都至关重要的能力,是实现自我、终身发展、融入主流社会和充分就业所必须的知识、技能、态度之集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曾提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自我发展、学会适应改变”等五大关键能力。

从目前我国中学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中学生应该具备的关键能力主要有4种,即批判性思维能力、有效沟通能力、基于项目的学习能力和生活管理能力。其中,批判性思维能力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其核心是独立思考和逻辑推理;有效沟通能力则既包含基本的语言能力,也涉及认识他人和自我的能力,是与人相处、协同合作的必备能力;基于项目的学习是以学习研究学科的概念和原理为中心,借助多种资源开展实践探究活动,并解决一系列相互关联着的问题的探究性学习模式;生活管理能力则包括时间管理、情绪管理、基本生活的管理能力。

关键能力的培养对于学校来说是一个考验,涉及学校的顶层设计,需要各方面的齐心协力和通力合作。其中,教师是关键,课程是载体,课堂教学是主渠道,评价是导向。

作为学校的核心力量,教师事关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成败,因此,应当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同时,学校要着力优化课程体系。如当前较受欢迎的基于项目的学习和大学选修课程,让学有余力的高中生及早接触大学课程内容,接受大学思维方式、学习方法的训练,让学生真正享受到最符合其能力水平和兴趣的教育,帮助其为大学学习乃至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

课堂教学是教育改革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并非要另起炉灶,而是贯穿在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为了给学生关键能力发展创造条件,我们需反思和改进教学组织形式,努力实现小班化教学,增强课堂的互动,促进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与协作;同时,倡导“颠倒课堂”,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课堂学习任务前置。在课堂教学中直面真实问题,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此外,我们还需努力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实现教学方式根本变革,为学生数字化能力的发展、适应未来的数字化社会打下基础。

培养学生关键能力,尤为重要的是评价体系。学校在学生和教师评价以及管理制度建设上,需从当前的以分数为主转向以能力为重;国家和地方考试机构在高考、学业水平测试的命题中,应更多地体现出对学生能力的考查,做到使学生的分数与能力水平相当,努力避免“高分低能”现象;大学名校应发挥自身对教育的引领和示范作用,积极主动地引导社会舆论,而不是被动地受社会舆论牵制。

学生是否能具备关键能力,事关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的成败。只有多方面的努力结合起来,才能为学生能力的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从而让学生成为更具竞争力的高水平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