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版)
一、合格评估指标体系的有关说明
1.合格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考虑到上轮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对新建本科高校教学建设发挥了明显促进作用以及原指标体系的主要内容对新建本科高校具有适用性,因此,评估方案和指标体系设计遵循了以下原则:
(1)继承性原则 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20字工作方针,保持原评估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不变,依据新建本科高校特点,适当调整指标,重在调整观测点内涵和通过标准。以注重“三基”建设,即:基本办学条件、基本教学规范和基本教学质量,统筹考虑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教学改革与教学规范、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的关系,增强指标体系对新建本科高校的适用性。
(2)导向性原则 体现中国高等教育分类指导的发展思路,针对中国经济发展对多层次人才的需求。促进新建高校进一步明确办学目标定位和本科人才培养规格,培养服务区域(行业)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性本科人才,规范办学行为,注重以就业为导向的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产学研结合,改革教学方法。促进地方政府对学校的经费投入,促进学校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
(3)诊断性原则 强化教学评估的诊断功能,通过学校自评,专家分析,把脉开方,促进新建本科高校的教学质量尽快提升。
(4)可操作性原则 坚持求真务实的评估思想,状态数据常态监控与现场考察结合,减轻被评高校负担。
2.合格评估与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的比较
(1)主要变化
与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相比,合格评估指标体系的主要变化为:在办学指导思想中强调了领导作用,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产学研合作的要求;教师队伍强调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以及培养培训;教学条件与利用中的“教学经费”改成了“经费投入”,旨在促进地方政府对新建本科高校的支持;将原体系一级指标“学风”中的教师风范纳入到“教育教学水平”;将“学风建设与学生指导”列为一级指标,体现了人本教育理念;考虑到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属于培养环节而不是培养效果,故将其纳入“实践教学”,理顺了关系。
(2)主要特点
与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相比,合格评估指标体系的特点体现为:三线一体一促进。三线是指:教学一条线,各项指标紧密围绕本科教学工作设计;应用一条线,指标设计突出实践教学的地位;“人本”一条线,培养过程要求体现人本教育理念。一体是指构建三条线的结果是满足社会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一促进是新建本科高校培养特色的形成。
3.合格评估指标体系的核心要素
(1)新一轮的评估仍然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20字方针,达到促进经费投入、促进教学建设、促进管理规范、促进质量提高的目的。
(2)以区域经济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引导新建本科高校科学定位。
指标体系以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主线,从学校的办学定位、指导思想等顶层设计开始,到师资队伍建设、专业设置和调整、培养方案、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教学等关键环节,最后落脚点到考察就业,一以贯之。体现本科人才培养多样化,引导新建本科高校走以区域经济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
(3)注重考察地方政府对学校的经费投入。
把原“教学经费”改为“经费投入”,不仅考查学校教学经费投入情况,还要考察政府(举办方)投入。拟根据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十一五’期间普通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教发[2006]17号文件),对生均拨款提出明确要求,采用“学校举办方近三年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事业费均须达到5000元,并达到或超过上一年本省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标准,这样既有利于政府经费投入,又照顾到区域的实际差别。
(4)重视实践教学和产学结合
对实践教学的要求有所提高,如要求50%的毕业论文(设计)应在实验、实习、工程实践和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中完成,要求真题真做,加强学生的综合训练。对师范类专业教育实习要求不少于12周。强调实践教学与企业事业单位的紧密合作,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出发,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紧跟行业发展更新实践教学内容,改革实践教学方法。
(5)促进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根据新建本科高校的情况,突出了对构建和完善质量保障体系的要求,办学思路到制定各主要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标准,始终贯彻在整个评估指标体系中。建立基本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必须从政策保证、人力保证、财力保证、物资保证、组织保证上明确目标、标准、信息收集与分析、评价、反馈、调控等具体要求。这样有利于与未来的评估想衔接。
(6)注重考察领导作用。
根据新建本科高校办学历史短,管理薄弱的特点,加强了对学校各级领导班子尊重教育教学规律、提升管理能力,确保教学工作中心地位的考察。
(7)注重建设一支符合新建本科高校办学定位的教师队伍。
指标体系不仅重视教师队伍的学历提高,更加注重加强教师专业(行业)职业资格和任职经历的培养,重视教师的培训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引导新建本科高校建设一支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师队伍。
(8)突出“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
将原方案一级指标“学风”改成“学风建设与学生指导”。强调学校应在学习指导、就业指导、创业教育指导、贫困生资助、心理健康咨询等各个方面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指导和服务,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
二、合格评估指标体系内涵说明
合格评估指标体系共有7个一级指标,21个二级指标,40个观测点,下面结合新建本科高校的特点进行简要说明:
(1)办学指导思想
办学指导思想是学校的顶层设计,对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办学指导思想不是虚指标,学校各项工作都能反映办学指导思想正确与否,体系中的各项指标都应该是办学指导思想的支撑和印证。因此考察办学指导思想要注重决策与执行层的一致,理念与措施的统一。
办学指导思想有三个二级指标:学校定位,领导作用和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定位主要指:总体目标定位、学校类型定位、层次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人才类型定位、服务面向定位等。考察学校定位主要依据三个方面:第一是根据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第二是要依据自身的条件;第三是学校发展的潜力。本指标强调了“学校办学能主动服务区域(行业)经济社会发展”,旨在引导新建高校以区域(行业)经济社会为服务面向,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
·领导作用有两个观测点:领导能力;教学中心地位。考察领导能力主要是看校级领导的战略思维能力,谋划发展的能力和凝聚人心的能力和中层领导对办学思想的贯彻能力以及专业能力。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主要考察保障教学中心地位的政策与措施;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基本情况;师生对学校教学工作满意度;师生对主要职能部门服务教学的评价等。
·人才培养模式有两个观测点:人才培养思路;产学研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思路是指学校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上所作的思考。主要考察学校能否依据人才培养目标,以业界和劳动力市场阶段性实际需求为导向,科学制定质量标准,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专门人才,是否形成了清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路并开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产学研合作教育主要考察学校对密切与业界关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否有充分的认识,是否有明确的服务面向和具体的服务对象,并与之建立长期、稳定、互动的合作关系。合作教育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包括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等等。
(2)教师队伍
教师是办学的第一核心资源,合格的高等学校必须要有合格的师资队伍。教师队伍用三个二级指标考察:数量与结构;教育教学水平;教师培养培训。
·数量与结构。新建本科高校与其他高校一样,面临因扩大规模带来的师资紧张、结构性短缺、师生比例不足等问题。但与其他大学不同的是,新建本科高校师资力量呈现出的紧张是相对的紧张,而队伍结构是严重不合理,存在老教师有教学经验没从事过本科教育,新引进的高学历教师理论基础深厚,但缺乏实践教学经验积累,专业带头人水平偏低,青年教师比例偏高,实践教学教师队伍胜任力不足等问题。
在分析生师比时,除考察全校总师生比外,还要分专业考察各专业教师数量,尤其是新办专业的专业教师数量是否满足人才培养基本要求,避免用总师生比掩盖个别专业师资不足问题。
在考察师资结构时,除采用传统分析方法外,还要看教师队伍结构是否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尤其是教师中具备专业(行业)从业资格和任职经历的教师是否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
·教育教学水平包括师德水平和教学水平两个方面。教学水平该指标是指学校整体的教学水平,不是指个体的。看学校教学水平高低最重要的是看教学效果好不好,学生满意不满意。
·教师培养培训:对新建本科高校,教师培养培训非常重要,十分必要。考察教师培养培训,一是看学校的重视程度;二是看专业带头人培养和教学团队建设计划及成效;三是看是否采取“导师制”、“助教制”、行业实践等有效措施,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和专业实践能力;四是看是否采取有效措施促使教师脱产或在职“充电”。
(3)教学条件与利用
教学条件与利用主要考察办学的基本条件,但要充分理解对办学条件提出要求的目的是充分利用已有条件提高培养质量,也就是说要考察学校的经营思想,考察投入产出比,考察现有条件的利用程度。
教学条件与利用有两个二级指标:教学基本设施;经费投入。
·教学基本设施:按教育部教发[2004]2号文件规定标准考察。所谓“基本达到”或“基本”是指数据适当低于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教育部发[2004]2号)规定的合格标准,但必须高于“黄牌警告”的标准,一般指二者的中间值。
·经费投入:有一个主要观测点:教学经费投入。
教学经费投入:教育经费投入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保障性因素。新建本科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均或多或少的面临着教学设施陈旧、政府投入少、经费和事业发展矛盾突出等问题,新校区建设又会背负上债务负担,这种现象严重制约了学校办学效益和教学质量。考察教学经费投入,一要看是否满足教学需要,尤其要保证对实践教学的投入。二是要看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占经常性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拨款(205类教育拨款扣除专项拨款)与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12%,且生均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1000元人民币。
(4)专业与课程建设
专业与课程建设是教学内涵建设的主要方面,对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决定性作用。考察专业与课程建设重点是看学校依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学习评价,加强实践教学等方面的思路是否清晰,措施是否得力,效果是否明显。
专业与课程建设有三个二级指标:专业;课程与教学;实践教学。
专业有三个主要观测点: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新办专业;培养方案。
专业设置主要从四个方面考察,一是要符合学校的定位,二是要符合区域(行业)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三是要符合教育规律,四是有专业设置条件要求。结构调整主要考查学校能否根据地方区域(行业)经济发展对人才阶段性实际需要,不断优化专业结构。
新办专业指毕业生未满三届的专业。新办专业是考察的重点,主要内容为:新办专业的开设是否符合服务面向,开设依据和论证是否充分,专业口径、布局是否符合学校的定位,教学条件,尤其是师资队伍是否满足培养要求,教学质量是否有保证,学生是否满意等。
目前新建高校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依据地方经济发展开设或调整专业的能力不够,新专业设置存在急功近利,基础较差,建设滞后,自身评估不足等问题。
培养方案: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是实现培养目标、保证培养规格与质量的法规性文件,是组织教学过程和安排教学任务的重要依据。考察新建高校的培养方案,一是要考察制定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二是要考察制定培养方案的技术路线和论证过程。三是要考察课程体系是否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实践教学时间是否满足《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规定。四要考察培养方案的执行情况及稳定性。
目前新建高校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把握不准,课程体系与传统本科差异不甚明显,课程设置的目的性差,存在因人设课和因无人而不设课的问题,实践教学的体系性不足,方案执行的稳定性差,调整较多。
课程与教学有两个主要观测点:教学内容与课程资源建设;教学方法与学习评价。
教学内容与课程资源建设:对新建高校,教学内容与课程资源建设是教学改革的重点难点。学校应该根据服务面向以及行业发展,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为依据进行课程建设和改革,通过优化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完善教学大纲,选择适用教材,提升师资水平,改革教学方法等措施,建设一批优质课程,并通过它们的示范作用,带动课程质量的全面提升。
评估指标体系没有规定采用多媒体教学课程比例要求,旨在强调多媒体教学的合理使用和教学效果。提出有效利用网络教学资源要求的目的是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目前,新建高校教学模式尚未从根本上转变,存在方法单一、内容更新不及时,考试方法不能体现能力等问题。其中有思想观念问题,也有政策激励问题。
教学方法与学习评价:主要考查学校是否制定了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的政策以及教师参与改革的参与面;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是否突出;教学方法是否能够体现师生互动,是否有利于增强学生自学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是否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考试考核是否体现能力培养导向等等。
实践教学有三个主要观测点:实验教学;实习实训;毕业论文(设计)与综合训练。
实践教学:对培养应用型人才有着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应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在教学计划中应和相关的课程保持协调一致的关系。
实验教学:实验教学在实践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本观测点所强调的实验开出率要达到教学大纲要求的90%是基本要求,再考察实验开出率时,要注意了解每组人数,以确保实验教学效果。本观测点对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没做硬性规定,但提出了演示性、综合性、设计性各类实验要有机结合。实验室开放考察的内容包括开放的范围、开放的时间、开放的内容和对学生的覆盖面;实验指导人员结构合理是指作为实验指导人员应该具有一定的专业实践经验,提倡授课教师参与实验指导,密切理论教学与实践的关系。
实习实训:主要是考查学校能否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建设稳定的实习实训教学基地;实习和实训经费是否有保障;采取什么措施保障实习实训的时间,效果如何。这里强调实习实训不仅要有时间保障,还要科学制定实习实训方案,要有胜任的指导人员,要改革效果考核方法。
毕业论文(设计)与综合训练:综合训练是指不同类型学校或专业在毕业前结合专业教育技能所进行的类似于毕业设计的综合教育环节,如毕业汇报演出、作品展示、医学临床实习、社会调查报告等。毕业设计(论文)与综合训练是学生所学知识的综合实践。评价毕业设计(论文)与综合训练主要看三点,一是选题,选题性质、难度、分量等情况是否体现综合训练和培养目标的要求,是否结合专业实际,按指标要求,一半以上的毕业论文(毕业设计)要在实验、学习、工程实践和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中完成。二是过程管理,看指导教师是否有足够的时间来指导学生,是否有过程管理和监控措施。三是看成果是否规范,看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应用工具的能力,写作的能力,表达交际的能力。
(5)教学管理
因新建高校办学历史短,多校合并,组建前教学管理模式不统一等原因,导致存在教学管理队伍整体水平偏低,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制度执行不严格,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二级管理模式,教学单位的教学管理主体作用尚未发挥,质量监控体系的调控作用不足等问题。
教学管理有两个二级指标:管理队伍;质量保障。
管理队伍主要考察教学管理人员的结构与素质。结构与素质是指教学管理人员在年龄、学历、学位、边缘、职称等方面的结构要合理,管理队伍的稳定性主要用任职时间来考察。关于教学管理研究与实践成果,一是考察教学管理制度体系制定是否科学,执行是否严格,管理工作流程是否顺畅;二是看教学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能不能做到以人为本;三是看教学管理研究状况以及能否用于实践。
质量保障主要考察管理制度;质量标准和质量控制。
管理制度主要看教学管理文件的完善性;教学基本文件(含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学期进程计划、教学日历、课表等)制定的科学性;教学管理流程的清晰性;教学运行的有序性;执行制度的严格性和有效性。
质量标准主要是指:课堂教学、实验、实习、实训、社会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这些标准应该完善科学,应该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相符合。考察时除要求提供系列质量标准文件外,还要考核贯彻质量标准所采取的措施以及执行情况。可以通过审查学生的试题、试卷、报告、论文、设计等,判断是否严格执行和达到了相关质量标准的要求。
质量控制主要考察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六个环节,一是目标要确定,二是各个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要建立,三是信息与收集(包括统计、检测),四是评估(建立学校评估机制),五是信息的反馈(收集的信息要反馈),六是调控。
重点考察教学质量监控的组织机构、队伍构成、监控措施,信息处理和反馈通道,可以查阅教学检查原始资料以及《年度教学质量分析报告》。
(6)学风建设与学生指导
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为了体现人本教育理念,考虑到新建高校的生源特点,合格评估指标体系突出了学风建设,强化了对学生的服务与指导。
学风建设与学生指导有三个二级指标:学风建设;课外活动;指导与服务
学风建设的主要观测点是:政策与措施;学习氛围。
政策与措施:学校有加强学风建设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规章制度与具体措施,有明确的目标和具体内容,有组织保证和经费支持。成效明显是指通过审阅材料和实地考察,证明多数学生主动学习,勤奋进取。
学习氛围:学校应该通过各种措施,提供条件,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感染,熏陶,激励学生热爱祖国,勤奋学习,诚实守信,自觉遵守校规校纪。
课外活动有两个观测点:课外科技活动;课外文体活动。
课外科技活动:学校要有激励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的活动平台和具体措施,学生科技活动要有组织机构、有计划、有场地和经费保障;分析学生参与面时,应以较长时间、系统地参加其中一项或几项的人数计入。
课外文体活动:指学校在课外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组织各项文化体育活动。专家除考察学校或教学单位组织的大型文体活动外,还要了解各种学生社团组织是否活跃以及对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所起的作用。
指导与服务有两个观测点:组织保障;学生服务。
组织保障:主要考察学校学生管理工作体系建设情况、学生管理制度建设及执行状况,是否制定了调动教师参与管理、指导学生科技文化活动积极性的措施,效果如何。
学生服务:主要考察学生学习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创业教育指导、就业指导、心理健康咨询、特困生资助等服务机构与服务质量,了解学生的满意程度。学校要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机制,通过毕业生跟踪调查,了解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专业调整和教学改革。
(7)教学效果
教学效果有五个二级指标:思想道德教育;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体育美育;校内外评价;就业。
1 思想道德教育主要考察学校是否重视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十六号”文件的各项规定,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提高思想政治类课程教学效果,通过课外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勇于奉献,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良好品质。学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积极性以及所表现出的社会责任感。
1 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主要看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的现状、实际水平。基本理论是指学生对基础、专业的基本理论的掌握与应用的能力,基本技能是指基本实践能力、自学能力、应变能力、创新意识等。考察时要了解学校对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培养的总体设计,了解选修课程开设情况、学校的文化科技氛围,学生的实际状况和所反映的实际水平。
1 体育美育有两个观测点:体育;美育。
体育:按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通知(教体艺[2007]8号),测试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为85%及以上。学校群众性体育活动普遍开展,学生有良好的锻炼习惯,学生身心健康。
美育:学校开设了艺术教育的相关课程,并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群众性艺术活动。学生在这些课程和活动中,受到了艺术熏陶,养成了正确的审美观念和艺术修养。
1 校内外评价。
校内评价:主要通过走访、座谈、问卷调查或与师生的随机交流,了解师生对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的感受与评价,重在了解师生员工对教学工作的满意度。
社会评价:主要指社会对学校的办学水平和人才质量的评价,反映在社会对该校人才的需求。可以通过学校的录取分数线与当地的控制线的差异、第一志愿录取率、新生报到率,用人单位、家长、校友等对该校毕业生的反映,尤其要重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
1 就业:主要考察三个方面,一是看应届学生的初次就业率是否能达到70%,初次就业率统计到8月31日前。二是看学校采取什么有效措施促进学生就业,取得的效果。计算就业率分母应该是当年获得毕业证的学生人数。三是要适当考虑毕业生的岗位分布和就业质量。
三、新建本科高校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考察的重点
(1)办学定位:重点考察建设规划与办学定位的符合性,建设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人才培养思路:重点考察办学理念与实际措施的符合性,开展合作教育的主动性。
(3)师资队伍数量与结构:重点考察师生比(尤其是新办专业师生比);专业带头人数量与水平;在编教师进修提高情况,青年教师所占比例及培养措施;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状况。
(4)实验教学基本条件:重点考察实验开出率、设备台套数、每组学生数;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以及教学成果。
(5)专业建设:重点考察专业布局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符合性,专业特色培育情况,新办专业开办基础、建设措施、培养质量及学生满意度。
(6)培养方案:重点考察与培养目标的符合性,课程体系的科学性,课程设置的目的性,实践教学的体系性,方案执行的严肃性。
(7)课程建设:重点考察教学大纲与培养规格的符合性,教材的适用性,现代教育技术使用的合理性,教师参与教改的积极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学生主体地位的明显性,考试方法的科学性。
(8)教学管理:重点考察教学管理队伍总体水平,二级管理教学管理实施情况,教学管理制度建设与执行情况,教学管理流程及教学档案管理。
(9)质量监控:重点考察教学质量监控组织机构、方法、措施,教学质量标准的科学性,教学检查信息处理与反馈,教学检查原始资料与《年度教学质量分析报告》。
(10)学生工作:重点考察学生参与课外科技活动的普遍性,职业技术资质培养及认证平台建设,学校以生为本的服务意识以及相关措施。
(11)教学效果:重点考察学生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以及职业能力;学生对学校教学工作的满意度,就业情况及用人单位评价。